新闻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 碳排放市场千亿可期

来源:本站    日期:2025-10-28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11月30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法国巴黎举行,本次气候大会上很有可能将达成一项新协议,以取代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近年来,我国在节约和清洁利用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出巨大努力,成效有目共睹。不过,我国的碳排放量仍然较大,人均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节能减排、减缓全球温度升高,既需要国家意志,也迫切需要公民积极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 碳排放市场千亿可期
  
  11月30日,万众瞩目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于法国巴黎举行,在本次气候大会上,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在内的逾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共同商议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此外,本届气候大会还有望达成一项新协议以取代2020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新协议将成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依据。
  
  11月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温室气体公报》,称2014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最为炎热的一年。而今年的温度再创新高,炎热程度甚至超越去年。“根据目前的温度记录,2015年将成为1880年以来最热的一年。”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不断推出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的法案,温室气体排放限额对本国工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早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就将碳交易机制作为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新途径。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主要碳排放国之一,中国的态度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节能环保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今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诸多场合都曾阐述我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张,“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中国愿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巴黎大会如期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等论述均明确了我国对于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在节约和清洁利用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出巨大努力,成效有目共睹。不过,我国的碳排放量仍然较大,人均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节能减排、减缓全球温度升高,既需要国家意志,也迫切需要公民积极行动。
  
  今年9月,中美两国再度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到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美两国达成气候减排合约,意味着全球最大的两个碳排放体进入全球碳排放体系。此举标志着中国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迈出了一大步。”中国能源网首席研究员韩晓平说。
  
  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建立碳交易市场之所以越来越迫切,是基于对当前碳排放水平的测算。如果要实现哥本哈根协议中关于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2℃的要求,就必须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控制在3.2万亿吨以内。目前留给我们的额度只剩下1.2万亿吨,全球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已全面启动了7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目前进展非常顺利,不仅全部实现了上线交易,而且交易价格也比较稳定。他同时透露,除去年12月发改委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外,更高层级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也已进入立法视野,中国碳市场的春天正渐行渐近。
  
  2013年6月18日,我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此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省市先后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14年底,上述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均发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办法,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额约12亿吨。
  
  日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8月底,7个试点累计交易地方配额约4024万吨,成交额约12亿元;累计拍卖配额约1664万吨,成交额约8亿元。试点地区2014年和2015年履约率分别达到96%和98%以上。
  
  解振华表示,当前试点的关键是探索碳市场的运行机制,“比如如何确定总量、配额如何分配、如何核查交易量和排放量等,希望通过试点获得确切、科学的核实方法”。
  
  在国际上,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的认可已开展多年,尤其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国际上一个热门的新认可领域,此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认可依据,2007年ISO∶14065《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审定和核查机构认可要求》发布后,该标准逐渐被各国认可机构作为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的认可准则加以采用并成为共识。
  
  我国碳交易试点自2013年启动以来,各试点地区不断完善配额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等规则,积极探索、创新以碳排放为标的的碳金融产品和机制,中国核证资源减排量(CCER)为标的的质押、碳期权合同、碳基金、CCER预购买权、借碳业务等新兴领域表现活跃。
  
  “目前,已有22个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发布,国家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也已建设并运行。”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表示,下一步,将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不断完善机制,为实施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奠定基础。
  
  据估算,未来我国碳市场排放量约在30亿至40亿吨,现货交易额估计会在12亿至80亿元;如果进一步考虑期货,交易金额会大幅增加,活跃性也将大幅提升,交易金额可能达到600亿到4000亿元。
文章链接:中国环保在线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02356.html

上一篇:守着黄河却缺水吃 沿黄各地耗水指标配额将减少
下一篇: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市场千亿 各地建设不断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