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包括再生塑料行业在内,固体废料产业是这个定义的典型案例,历经十年,再生资源产业行业几乎就没离开过“生存与政策”这个主题。再生产业政策出台阶段发生较大的政策效应偏差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暗含着哪些前提条件?
政策频达 为何再生资源行业仍旧走不出“雾霾”
产业政策效应即实施产业政策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如果产业政策实施的实际值与政府涉及的预期值是一致的,那么就无需对产业政策效应做更多的分析了。
但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产业政策效应往往与其预期效果不一致,即出现产业政策效应偏差。
在某种场合也许会出现政策效果优于期望值的现象,但在更多的场合情况则相反,甚至还出现于预期值背道而驰的负效应现象。
包括再生塑料行业在内,固体废料产业是这个定义的典型案例,历经十年,再生资源产业行业几乎就没离开过“生存与政策”这个主题。
产业政策效应偏差是一个复杂的政策现象。我们既不能笼统地把它看作一种产业政策实施中必然发生的现象,也不能无端地把它判定为一种非正常的政策现象。因此,对于政策现象要做具体分析,区分哪些属于政策实施中发生的自然偏差,哪些属于政策实施中发生的人为偏差。只有这样才能对实际发生的产业政策效应偏差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找出产生其效应偏差的具体原因。
再生产业政策出台阶段发生较大的政策效应偏差是必然的现象,它可能有下列诸因素引起:
(1)新出台的政策本身尚不完善;
(2)旧政策的历史惯性对其的干扰;
(3)人们对新政策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
(4)新政策的作用机制尚未有效运转;
(5)其他经济政策还没有与其取得协调。
由于在此阶段新出台的产业政策需要与各种相关因素耦合,政策效应的偏差也就在所难免。随着政策本身的休整和补充、旧有政策潜在影响的弱化、人们对新政策理解和认识的深化、新政策作用机制的健全以及与其他经济政策的不断协调,该政策的实施不断完善化,政策效应的偏差逐步缩小。当政策实施进入成熟阶段,其实际效果趋近于政策设计的预期值,甚至有可能超出预期值。
任何一项全国性产业政策的实施总是在不平衡的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布局的差异,经济社会环境的差异、物质技术基础水平不一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对产业政策设计的接受与适应程度的不同,从而各地所产生的政策效应亦各不相同,这种统一产业政策设计在起实施过程中所收到的非匀称政策效应。
这是一种自然的政策现象,因为一项全国性的产业政策的制定,所依据的是一定时期全部产业发展的一般状态,它所要解决的时代有共性的问题,因而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仅仅是提出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一般措施和目标,它只是与带来普遍意义的政策问题相对应。同样,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效应的考虑,也只是着眼于其一般影响、一般后果。然而,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全局范围内所认定的政策问题,在局部地区并不一定都存在,或者其问题的程度有差别,而且即使是同一政策问题,从全局或局部来看也许有不同的形成原因。因此,一项带有全局性的产业政策在其实施过程中,就会形成政策实际效果的地区落差。
再生产业政策效应自然偏差实际上暗含着3个前提条件:
(1)产业政策设计基本正确;
(2)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端正;
(3)政策客观对象具有较好的素质,只有在这些条件的严格限定下,才有可能建立产业政策效应自然偏差的理论模型。
文章链接:中国环保在线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005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