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 强力打造美丽乡村

来源:本站    日期:2025-10-28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如今经济正在转型,随着环保门槛越来越高,执法越来越严,一些污染企业在城市待不下去了,变着法子“上山下乡”,工业污染向中西部转移、向农村转移成为突出现象,不少村庄成了新的“生态灾区”。要运用现代农业中变废为宝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在为农村垃圾找到一条出路的同时,也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 强力打造美丽乡村
  
  中国美不美,要看农村美不美。农村是全国环境保护成果的一个缩影,农村垃圾问题治理的好坏决定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度和内涵。
  
  随着乡村物质生活的普遍改善,农村垃圾问题日益凸显。一些沟渠、河道成为农村的垃圾场,从而带来土壤、水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更进一步危害农村生产生活的安全。
  
  警惕“污染下乡”
  
  此外,“污染下乡”问题也越发严峻。随着环保门槛越来越高,一些污染企业在城市待不下去了,工业污染向中西部、向农村转移,不少村庄成了新的“生态灾区”。污染“上山下乡”严重的地方,往往是经济落后、有上项目冲动的地方,为了吸引纳税大户“饥不择食”。政府要政绩,企业图利益,而广大农民又难有话语权。于是,污染企业纷纷落户监管薄弱的农村。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中,十多年前关停的小造纸、小制革等“十五小”行业,在一些地方又卷土重来。
  
  垃圾“包围”农村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有害于农民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吞噬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再加上少数农村历史性的“脏乱差”,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恶化的局面难以扭转,直接给建设“美丽乡村”带来了致命的冲击。
  
  防止污染“上山下乡”,必须守住生态红线。首先要严格执法,消除城乡之间的环保差别,消除农村环保监管“真空”,将问责制度纳入农村环保执法中。另外,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制度。再有,加强农民的环境保护话语权。在农村建工厂、上项目,对环境有何影响,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有渠道向“污染下乡”说不。
  
  打造“美丽乡村”
  
  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笔者认为,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必须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规定,果断关闭和坚决取缔那些污染严重的高耗能中小企业。
  
  对无视法律法规约束、置农民利益于不顾、随意制造“垃圾下乡”,加剧农村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和严厉惩处;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倡导文明生产和生活的新风尚;要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健全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把十八大精神切实落到实处,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大限度地“还”农村的青山绿水和蓝天,为建设“美丽乡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转变“发展理念”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农村环境整治,要运用现代农业中变废为宝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在为农村垃圾找到一条出路的同时,也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卫生环保成理念。村民普遍卫生意识淡薄,丢弃垃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卫生,是否影响乡村的环境。所以需要基层服务机构,例如文化站等机构悬挂横幅、标语、制作宣传栏宣传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理念。从主观因素上改善农村垃圾问题。
  
  垃圾资源要分理。首先应针对垃圾的不同种类,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进行投放,对不同种类垃圾进行系统处理,例如可回收垃圾进行统一采购回收处理可重复利用,有害垃圾回收销毁可防止污染。
  
  有效规划为治理。农村垃圾处理应有效规划、落实责任,根据乡镇村级规划合理有效地采取治理措施,循序渐进地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乡干包村、村干包组、组长带动村民的方式防止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同时,适当地与奖惩制度挂钩,通过内部垃圾处理工作评比,有奖有惩,带动村民垃圾处理积极性,促进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长效、常态化进行。
文章链接:中国环保在线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00099.html

上一篇:扬子地板淡季推陈出新 实木复合除醛环保升级
下一篇:烟台“蓝色自来水”追踪 环保局称重金属未超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