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宁波开放型经济总体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全市进出口、出口分别为1047亿美元和73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和11.3%;实际利用外资40.3亿美元,同比增长22.9%;核准中方境外投资额18.37亿美元、境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16.9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和12.7%;完成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9.1亿美元,同比增长50.8%。
今年,宁波开放型经济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争创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着力培育外经贸拓展新优势。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完善机制,量质并促,构筑对外招商新格局。一是强化对外招商共促机制。形成以市国际招商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市国际投资促进局为重点、市有关部门紧密参与、市与县(市)区和各重点开发区域互动共促的招商体系。二是推进重点产业招商。选择新材料、新装备、海洋高技术、旅游休闲等四大产业,开展重点产业对外招商促进行动。三是拓宽外资招引领域。推出一批我市服务业对外招商项目,着力推介,主动对接,增强引资机会。四是提高对外招商实效。提升浙洽会、境外宁波周举办水平,搭建外商投资项目对接平台。
稳增提质,优化结构,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一是实施外贸强军工程。注重外贸实效企业培育,为广大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参展、拓市、育才、融资、信保等公共服务,抓好外贸甬商回归工作。二是加快宁波智造进程。健全五级出口品牌培育体系,抓好八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出口质量工程。三是加强外贸营销服务。办好贝宁、澳大利亚等直销基地和新加坡展、墨西哥展等宁波市自办境外展会,支持我市外贸企业开展B2B2C等跨境电商业务。四是力促进口贸易发展。办好宁波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进口商品内销体系建设,深化进口贸易便利化试点工作。五是稳步推进市场开拓。着力抓好中国-中东欧特色商品展和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的筹备和组展工作,积极推动企业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力拓市场。
加大推动,提升水平,再创外经合作新佳绩。一是培育走出去投资创业队伍。开展全市企业境外投资创业情况大排摸工作。继续落实对外承包工程三年行动任务,扩大高端劳务份额。二是办好境外投资创业基地。着力培育境外生产制造、贸易营销和资源开发等三大基地,落实基地管理“四报告、三备案”制度。三是帮助企业拓展外经业务。建成外经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站,进一步落实全市外经大项目推进机制。四是加强境外企业安全防范。
夯实基础,拓展领域,促进国际服务贸易新发展。一是夯实国际服务贸易工作基础。完善扶持政策措施,改进统计和考评工作,抓好高端和特色服务贸易知识培训。二是促进服务外包集聚发展。提升服务外包示范园区集聚水平,继续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三是发展特色服务贸易。鼓励服务外包集聚区提升整体实力,打造宁波保税文化贸易基地,引进和培育金融后台、医药研发、物联网等服务贸易新型业态企业。四是加强业务促进工作。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服务贸易展会,加强适用人才培养,深化融资和出口信保服务。
促进提升,凸显特色,增添开发区域发展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一是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健全目标完成进度督查和通报机制,落实末位约谈淘汰制度。二是促进整合提升工作。对有条件的开发区试行统分结合管理体制。做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等衔接和调整。三是推进国际园区建设。重视与发达国家高科技园区、重点行业协会、重点客商合作开发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中意宁波生态园、新加坡丰树现代创新产业基地。四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重点开发区域采取定向招商、联合招商、自主招商等方式,开展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招商,着力引入相关主导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
扎实推进,逐项落实,获取改革开放新红利。一是加快对接上海自贸区。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关检合作“三个一”、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改革创新措施。推动简化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单证审核和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便利化。争取保税跨境融资租赁相关试点政策。二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沿线国家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成套设备和技术服务等出口,鼓励宁波市企业进口沿线国家重要资源和重点商品。支持企业赴沿线国家投资实业、拓展贸易、开展旅游业务等。办好中国-中东欧投资贸易博览会。三是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以建成外贸口岸集散中心、出口产品研发制造中心、外贸总部企业集聚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交易中心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基础性工作。四是应对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带来的新变化。加大业务培训、政策调整等各项准备工作力度,抢抓外资引进、走出去和外贸价值链服务等先机。
加强联动,精准服务,营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环境。一是健全增促联动机制。建立重点区域联动机制,促进开放型经济智库建设,鼓励重点开发区域与境内外园区合作开发,重视与上海等周边城市经贸对接。二是注重政策精准发力。重点在中小微外贸企业市场开拓、重点企业和项目培育、国际产业招商、基地和平台打造、走出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三是抓好依法行政工作。推行外经贸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提升外经贸法律服务水平。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外经贸实务人才培训,探索建立该市外经贸人才库。五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外经贸信息、人才、融资、营销、审批、法律和研发设计等服务能力,加强点题服务、配对服务、主动服务和购买服务。 
(责任编辑:HN666)
|